达盖尔发明摄影术的时候,机身木箱里面其实就已经有一个反光板了,这个反光板木箱的发明,其实早在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之前的几百年前就已经被发明了,这个东西,叫做镜箱。
单反相机的核心部件,就是反光板啦!如果没有这个东西,就不嫩叫做单反相机咯!
单反相机的基本结构示意图
嗯,反光板确实不是一个新鲜事物,其实已经很有历史了哦!
但是,对于照相机来说,反光板在摄影术发明的前100年里面,基本上都是无关紧要的,摄影术发明之后的这100年里面,大多数照相机其实都是没有反光板的了,直到1920年代,德国人发明了双镜头反光照相机,反光板才开始再次流行了。
但是双镜头反光照相机比较笨重,并且基本上难以实现更换摄影镜头的设计,而且,实际上,可以更换摄影镜头的双镜头反光相机也是凤毛麟角了。
与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同时开始流行的,还有徕卡的35mm旁轴相机了,可以说,从1930年代开始,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和旁轴相机,都进入了风光无限的时期,一直流行到1950年代。
那么,单镜头反光照相机,是何时开始成熟或者流行的呢?
单反相机全称是单镜头反光镜式照相机,顾名思义它具有反光镜机构,光线经镜头进入,通过倾斜45度放置
的反光镜折射到五棱镜,再经五棱镜折射多次后透过取景器,最后就可以从取景器看到景物了,就是所见即所拍,取景器看到的与实际拍摄的景物是一样的,这是单反相机与其他相机最大的不同之处。
当进行拍摄时,按下快门按键,反光镜首先抬起,然后快门帘幕开启使感光器曝光,反光镜最后落下,整个过程速度很快,最快速度可在1/8000的时间内完成这一系列过程。反光镜抬起时取景器会瞬间黑屏,但是因为时间极短所以不影响观察。
反光镜和五棱镜(包括五面镜)是单反相机区别于其他形式相机的特殊结构,也是照相机发展历史上的经典结构。
目前智能手机AI功能主要在于拍摄、语音等,不同于两年多前,大部分手机AI智能只是靠算法、软件来实现,随着AI处理器的陆续面世,手机AI技术有了后台硬件的支撑。不过,这不代表消费者就为此而买账。业界分析认为,AI是今后智能手机的发力点,但仍在等待带来颠覆性认知的落地场景。
手机AI拍摄“细分”
目前,最爱打上AI人工智能标签的是拍摄功能,AI拍摄功能在两年前就有厂商提出,当时的“智能”主要集中在前后景深虚化环节上,不过,在没有双镜头、图形处理器等的支持下,所谓的AI景深绝大部分只是算法、软件的作用,最多只是人像突出、背景被虚化,而两者边缘的PS感相当强烈。
无可否认,经过近两年的发展,在AI处理器出现、镜头增多等硬件配置下,部分拍摄功能真正具有了“学习能力”,例如AI场景识别、光线风险、识别美颜、动作捕捉等。怎样算是机器的学习功能?举一个例子,比如Animoji,手机前置“刘海”中内涵的数百个感应元件捕捉人的面部表情,机器根据追踪到的面部表情来“创作”动画表情:快速眨眼、抿嘴、微笑、咧嘴笑、晃脑袋……转化为动物的表情变化,说明机器正在好好学习。有人工智能技术工程师曾告诉记者,我们讲人工智能,是强调它的学习能力。因而,当外界不断宣传的AI拍摄时,可以稍加分辨,究竟哪些是需要机器去学习?比如场景识别,如今手机的AI场景识别可达到十多种,不仅识别人像、美食、花草,还能识别出画面当中有多少人,根据蓝天、植物、人物、动物、水流等的界限,实现抠图虚化。并根据不同场景、不同场景给予相应的“自动调校模式”,比如蓝天会蓝得更纯正。
当然,AI识图“辨图”并非百分之一百精准。根据记者测试发现,一些AI相册能进行自动识别人像、植物、夜景等标签分类,分类了100多张照片,但在6张花草照片中,竟有一张是人像照片,这张人像照片是很多人的背面聚集在一起,机器就识别它是“花类”了。
资深手机业界人士陈先生指出,有些所谓AI拍摄,只是将以往软件、应用融入到系统上。如美颜滤镜,没有处理器与镜头的支持,这与手机装个App效果没有区别。另外,***如一味地强调AI功能仅靠云端来实现,体验和精准度容易“言过其实”,因为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,任务就无法完成了。
文/广报全媒体记者 文静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moviegd.com/post/5381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