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阳争夺诸葛亮,其最大的短板就是没有一部早期历史书记载诸葛亮到过南阳宛县,更不用说卧龙岗了。而史书中记载诸葛亮在南阳郡邓县隆中(今天襄阳西)多达十处,巜汉晋春秋》《水经注》《襄阳耆旧记》《魏略》等等
没有争夺的砝码,却又想吃桃,怎么办?只有去给历史书贴上野史的标签,达到否定历史的目的。可是无论他们怎样努力,怎么挖空心思、绞尽脑汁却否定不了全部历史。
于是只有私下去创造历史,附会了许多“精典"故事,搬出近代错误学说,以讹传讹,做出不少碑文石刻,自诩为历史。可有些石碑甚至连基本的年号都搞错,荒唐可笑,滑天下之大稽!
严格来说,所谓的躬耕地之争是不该出现的话题,因为就史书记载来说,是一边倒的倾向襄阳隆中,是不对等的“争论”,卧龙岗说要主动提起等于“找抽”“找虐”。襄阳隆中记载最早距今近1700年,正史、“野史”记载无数;南阳卧龙于元代最早见于碑刻,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在史书记载中,只出现于碑刻、方志、杂记等不入史书序列的东西中,证据效率几乎为零。
下面列举隆中的早期记载:
最早明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的著作是晋王隐(陈郡陈县人,今河南淮阳人)的《蜀记》。《蜀记》曰:晋永兴中,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,观亮故宅,立碣表闾,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:天子命我,于沔之阳,听鼓鼙而永思,庶先哲之遗光,登隆山以远望,轼诸葛之故乡.....昔尔之隐,卜惟此宅,仁智所处,能无规廓...... 这里明显提到“至隆中,观亮故宅”,和“昔尔之隐,卜惟此宅”很明白的指出隆中就是他家,也是当时躬耕的地方。但南阳截取”沔之阳”三个字说刘弘祭祀诸葛亮在“沔之阳”,也把它当做躬耕卧龙岗的证据。宋王象之的《舆地碑记目》在襄阳府碑记里记载:诸葛武侯故宅碣 晋李兴撰。这个碑既然在襄阳府,显然和南阳想象的“沔之阳”没有任何关系了。
最早明确方位记载:是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(襄阳人)。习凿齿在其著作《汉晋春秋》中说:先主见诸葛亮于隆中。亮家于南阳之邓县,在襄阳城西二十里,号曰“隆中”。
地理类著作最早记载: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说:“沔水又东迳乐山北,昔诸葛亮好为《梁甫吟》,每所登游,故俗以乐山为名。沔水又东迳隆中,历孔明旧宅北。亮语刘禅云:‘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’,即此宅也。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,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,命安作《宅铭》云:‘天子命我,于沔之阳,听鼓鼙而永思,庶先哲之遗光。’后六十余年,永平之五年,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”。 ……
下面列举记载襄阳隆中的正史记载:
列举一下卧龙岗的最早记载:
***是文学创作,因为那是***,是可以夸张地编一些情节。
就如现代武侠***,神话***。根本没什么荡人心弦的“绝世武功”,也没有什么“神仙皇帝”。
说白了,***是可以创作,其实就是可以:编。
我一直都觉得郭靖和黄蓉是***的,但是有个地方却认为他俩是真的,当然我也相信最后可能会是真的。因为有人说历史是飘逸的,为郭靖黄蓉立像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话说比郭靖黄蓉战死襄阳更早的还有唐明皇和杨贵妃,天天都是歌舞升平***盛世,令西安和洛阳都望尘莫及。
.
接着再说下古城相阳,据说有2500年文化历史,乃是兵家必争之地,秦置南郡后被曹操占据独立门户。但经常有自称是土著的人似乎搞不清楚自己是什么地名,喜欢在某个特定时间段依附南阳。
《三国志》从没有提及隆中,裴松之在给《三国志》注解时已开宗明义,讲到引用《汉晋春秋》、《魏书》等相关记载,纯粹为了“备异”:“按三国虽历年不远,而事关汉、晋。首尾所涉,出入百载。注记纷错,每多舛互。其寿所不载,事宜存录者,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。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,或出事本异,疑不能判,并皆抄内以备异闻。若乃纰缪显然,言不附理,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。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,颇以愚意有所论辩。”
裴松之对习凿齿的评价“此二书具出习氏而不同若此……以此疑习氏之言为不审也。”“臣松之以为如此言之类,皆前史所不载,而犹出习氏。且制言法体不似于昔,疑悉凿齿所自造者也”
《晋书·习凿齿传》亦有如下记载:“齿好著述,而文辞散乱,矛盾相冲。其书意可观者,皆父兄所代,文体混漫,羞涩难解者,齿之撰也。”可见此人的话可信度不高。
至于说史书上没有记录卧龙岗,很简单,南阳城西,是连绵几十公里的岗坡,卧龙岗只是其一部分,还有麒麟岗、十八里岗等,南阳人统称为“西岗”,离南阳城近,卧龙岗不具地标性,其上又不只有***,南阳人一般的称呼其明确名称“***”或“诸葛庵”或“庙院”,说起卧龙岗倒更多的用在指示方位,比如说师院在卧龙岗上,十二里河在卧龙岗西等等。
1.审时度势,明哲保身。侍奉四朝皇帝,在保全自己的安危之后,会不遗余力的将自己的建议提供给皇上。
2. 寻仙问道,穿梭于朝堂和山林之间,一方面他的爱好如此,同时也在向那些嫉妒他的人表明他的志向不在朝野,让敌人放松警惕,自己放松姿态,以利于保全自己。
爆款剧《长安十二时辰》,让原本比较“低调”李泌立即是全网爆红,但李泌却有其人,而且是中唐第一名臣,大政治家、第一谋臣、为后世历代帝王所垂青。而且是评价极高。李泌应该是贾诩,荀彧一样的谋臣,而非诸葛亮,裴度一样治臣。
李泌(722年-789年 ),字长源,自幼聪颖,六岁时因机遇巧合遇见唐玄宗从而颇受赏识,被派往太子李亨处为属官。后为避祸隐居,李亨继位后,召李泌参谋军事,宠遇有加。后被宦官李辅国等诬陷,再次避祸。唐代宗即位后,再次入朝翰林学士,但遭宰相元载排挤,被外放任官。唐德宗得以时入朝拜相,一生才华得以展现。最后官拜同平章事,封邺县侯,公元789年,李泌去世,年六十八。获赠太子太傅。
柏杨对李泌评价很高,说:他当宰相的时间不过一年十个月,对国家贡献之大,已无与伦比。李泌的品格,自诸葛亮以来,更是第一人。而且视富贵如浮云,实在寥若晨星,李泌却彻底做到。李泌不但是一位奇士,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最高智慧、最高尊严的知识份子,可与西汉王朝的张良媲美。..." 满清的乾隆对李泌也颇为欣赏。
李泌对李隆基一朝的利弊洞若观火,知道安禄山逼反。但李泌知道晚年的李隆基已经昏聩根本不纳忠言,所以他才不希望寄托在李亨的身上,知道安禄山造反是李亨最大的“机遇”。所以在灵武鼓动李亨继位,可惜,李亨不是李世民,为了让自己登基“合法”急于收复两京,不听李泌之言,才造成了日后的藩镇割据。李泌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危险到来之前就能预估到,所以才能得以平安,也就是说知进退,善进取,所以才能在中唐时期得以善终。但他知道其一生深知何时进、何时退;何时争、何时弃,而能够在权力斗争中心施展抱负又得以善终,少年得志而不傲,晚年多慧而不滑。李泌历事三朝而不倒,一代名臣功成身退,绝非偶然。
想想李泌,真有点“神仙”感觉,简直是中唐的“救火”队员。国家有难就出现,一旦太平就出现就隐退,李泌好道术。行事的风格是黄老哲学,讲究刚柔并济。最为关键一点就是看清了皇朝的“黑暗”、所以才能将危机消灭于萌芽之中,而对封建帝王而言,这样朝臣召之即来挥之即去。才是最让人放心的,对王权没有“威胁”。皇帝对李泌放心第二点就是李泌没有利益集团,不掌军,孑然一身。这也是李泌得以平安的地方。
我是清水空流,历史的守望者。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moviegd.com/post/55538.html